李錦記伴隨中華美饌登上世界舞台

從三藩市到新加坡、墨爾本到馬尼拉,甚至倫敦到利馬,中式燒味無處不在。街邊攤檔和餐廳的櫥窗背後,總是掛著一排排油亮美味的叉燒、燒肉和燒鴨。這些教人垂涎欲滴的中華菜式可追溯至約3,000多年前,需要巧手廚藝和悉心鑽研才能掌握烹調之道;既標誌著傳統與傳承,亦代表了海外華人生生不息的的飲食文化發展,當中李錦記一直相伴他們左右。

數個世紀前,南中國居民離開家鄉尋找新生活,同時把粵菜帶到海外。人在異鄉,他們只能就地取材烹調,逐漸演變成今天多元並廣為傳頌的中華美食。百多年來,李錦記一直伴隨著世界各地的家廚及專業廚師,讓他們以品牌的醬料和調味品煮出家鄉的味道,並輔助創業者開設餐廳,生意興隆。

故事源於位處大城市中心的唐人街。海外華人離鄉背井遠走他方,在異國落脚時多會聚居同一區域,建立自己的社區。18世紀,倫敦東區碼頭的唐人街漸見雛形,直到50年代遷至現時位於蘇豪的旅遊區。不論任何國籍的饕客都會蜂擁到此尋味,如點心、北京填鴨、手工拉麵還是麻婆豆腐等,均令他們大快朵頤。

放諸四海,情況亦大同小異,不少海外唐人街歷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例如溫哥華華埠成立至今已130年,被列為國家歷史遺址,街上飄盪著新鮮出爐的蛋撻和菠蘿包香味,惹人垂涎。墨爾本則是西方最古老的華人聚居地,可追溯到1850年代澳洲的淘金熱時期,至今仍是主要的華人棲身之所。

至於往後來自中國北方的移民,仍然帶著自己的家鄉菜飄洋過海,他們的地方美食更衝出唐人街範圍。悉尼郊區的艾士菲就儼如小上海,思鄉的移民與澳洲本地人同枱品嚐小籠包、煎餃和上海粗炒等滬菜,一解鄉愁。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已經超越曼哈頓華埠,成為當地的主要華人集中地。你可以在這裡一嚐四川麻辣火鍋,或是新疆烤饢和孜然烤羊肉串。

中菜的一大特色是靈活多樣,會根據世界各地的本土條件、食材和居民口味調整。當中部分元素堅守原貌,其他則會隨機演變。

有些在北美、英國和澳洲相當流行的中菜,可能是中國同胞聞所未聞,或者面目全非之作。例如以順手拈來的蔬菜或肉類加醬料快炒的炒雜碎,以及蘸上粉漿油炸的左宗棠雞,後者甚至普遍認為是美國的發明。

此外,中菜亦會隨著新文化和特色演變,跟本地菜結合並發展出一種新菜系,帶來意外驚喜。最廣為人稱頌的例子是秘魯中餐(chifa),源於19世紀大量廣東和福建華工前往當地工作,他們創出了一些在秘魯大受歡迎的美饌,包括豉油炒牛柳伴白飯、馬鈴薯和當地黃辣椒,或是炒飯配雲吞湯。

但說到底,亞洲始終最廣受中華美食文化影響,日本的拉麵檔印尼和菲律賓春卷便是最常見的例證曼谷美食之都,可見規模大的泰國華人社區為當地人及遊客呈各式街頭美食,城中食客每天也到此享用魚蛋麵、粥或叉燒

而在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,四方旅人都會蜂擁到著名的小販熟食中心和美食廣場大飽口福,尤其是以豬油猛火鑊炒的炒粿條,帶著誘人的濃香,令人欲罷不能。

新加坡和毗鄰的馬來西亞還衍生出獨特的娘惹菜,結合中國和馬拉食材及烹調技巧,炮製多款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饌,如椰奶叻沙及味道濃郁的黑果燜雞,後者以本地黑果慢火細燜,但必須小心去掉果實的毒素。娘惹菜不僅彰顯了廚師的超凡創作力和精湛廚藝,也見證華人如何隨機應變,融入不同的社群。當中李錦記一直相伴在側,助華人秉承傳統,同時不斷推陳出新,屢創豐味。